《株洲日报》2025年4月21日A3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如今,株洲在2024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第35位,在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百强”中名列第37位,大国重器成了株洲“特产”。
创新创造是株洲的城市气质,而知识产权则是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催化剂。
截至2024年底,株洲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3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量达33.84件,居中西部制造业城市前列;专利转化总量达8214件,包括专利转让7884件,专利许可415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超6.53亿元,专利技术交易额屡创新高。从专利“大产出”到成果“高转化”,从严格保护到高能转化,株洲以建设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 局长谢志军在市委党校开展知识产权专题讲座。
加速跃升:专利“硬实力”筑牢强市根基
关键词:金奖突破、持续投入、双向流动
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带来的“智道”电气化公路运输系统吸引了众多嘉宾的目光,该系统将电气化铁路的效率与公路的灵活性有机结合,把绿色电力转化为零碳运力,在大宗物流的集疏运场景下,可解决区域重载货运污染大、效率低、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助力地区实现转型升级。
这家拥有1202件有效发明专利的龙头企业,正是株洲创新矩阵的缩影。
截至2024年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3036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5745件,高价值专利占比44.07%,企业权利人占比88.38%,四项指标均居全省前二。在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中,株洲斩获1金1银3优秀,中车株机公司的“电动机车车辆”摘得中国外观设计专利奖金奖。
这组数据的背后,都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统计显示,株洲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比重达3.15%,连续9年稳居全省前二。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18家,其中国家级66家。90%的研发投入、创新平台、技术人才、科技成果均来自企业。
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自豪地介绍,中车株洲所每年研发投入约占营业收入的8%,85%以上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一边是持续上扬的研发投入,一边是不断扩大的互利共赢“朋友圈”。
在株洲经开区的湖南智点智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车间,一辆辆搭载自主专利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下线。这家企业2024年对外转让专利52件,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输出者”。
放眼全国,株洲专利“赋能输出”覆盖27个省份,广东省接收81件、四川省接收60件,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配套等技术成为“抢手货”。同时,从江苏、广东引进高端装备、电子信息专利,形成“双向流动”的发展生态。

湖南省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芦淞) 分中心揭牌现场。
保驾护航:协同构建“大保护”格局
关键词:涉外胜诉、行政裁决、多元化解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面对本土企业遇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解不解决?如何解决?面对这一复杂议题,在多年的摸索中,株洲形成了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的立体保护网络。
2024年,一场历时6年的跨国专利纠纷宣告落幕。日本某公司起诉“潍柴火炬”专利侵权,历经4次专利无效程序,4起民事和行政诉讼,株洲企业最终胜诉。“过程是煎熬的,但结果是令人振奋的。该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录为典型案例,既维护了自家企业的权益,也为国内火花塞行业可能遭遇的涉外纠纷提供了信心和经验。”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一起事关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的跨省商标维权案顺利结案,累计捣毁生产窝点4处、销售窝点7处,扣押假冒“钻石牌”刀具12.4万片、假冒标签和包装盒4.3万个,成为硬质合金行业迄今为止涉案金额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涉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市场监管系统出动执法人员570人次,排查各类经营主体320余家,查处假冒专利案10起,行政裁决专利侵权纠纷案141起,处理商标侵权纠纷案100起。
不仅如此,市、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人民委员会通过法院“诉调对接”平台,受理知识产权纠纷1047件,人民调解成功826件,平均处理周期缩短至30天,实现了知识产权矛盾纠纷家门口化解、快速化解,既提高了维权的效率,也降低了权利人的维权成本。
“保护网越密,创新者的后顾之忧越少。”一位受访企业代表如是说。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现场。
转化突围:打通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5.6亿协议、金融支持、精准服务
如何让“沉睡”的专利变成“活水”?株洲的答案是:搭建平台、创新机制、精准对接。
2024年4月,市政府与省知识产权局召开第二次局市共建推进大会,正式揭牌运行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交易中心,标志着株洲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从分散推进迈向系统专业集成。
《株洲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出台,更是将知识产权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营商环境评价等核心指标体系。
数据是最好的说明。一年内,1689件高校存量专利被盘活,1125次专利转让、许可得以完成,2327家工业企业接受专业指导。位于株洲经开区的“中晟全肽”公司更是成功将四项新药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南九典制药公司,总交易额达5.6亿元,首付款1500万元迅速到位。
与此同时,一大批促进“知产”盘活的生动互动在“智慧株洲·创新未来”系列活动中频频涌现:30家硬质合金企业与中南大学“一对一”沟通;20家药企通过供需对接,系统了解了来自株洲市331医院的7项实用专利;8项湖南工大新材料专利技术通过路演得以推介……
更具突破性的是,为了有效解决科创型企业融资需求期与资本配置不协调、企业轻资产与银行重抵押不匹配等难题,株洲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全省率先搭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平台,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投资基金-质押融资-证券化-维权保险-上市辅导”全链条服务。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6.53亿元,真正让科创企业的技术“软实力”变成融资“硬通货”。
逐步解决的,不仅是知识产权如何落地成金这一现实难题,依托于株洲市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全球专利技术信息的检索窗口也实现了“蝶变升级”。
113679条,是去年以来,株洲市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完成的专利数据检索总量。
作为技术转化的重要桥梁,成立以来,该中心重点围绕航空动力、陶瓷、服饰3个特色产业,20余家企业开展专利数据库建设和专利导航分析,利用专利信息检索分析,“一对一”提供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既为企业破解技术研发瓶颈提供了参考路径,也能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市场监管部门执法检查炎陵黄桃地理标志产品。
未来图景:锚定强市目标再攀高峰
关键词:产业导航、创新行动、多管齐下
站在新起点,株洲的知识产权强市蓝图愈发清晰。2025年,全市将聚焦“三高四新”战略,逐步打通从“科技新”到“企业强”再到“产业兴”的发展通道。
依托专利导航引领产业裂变。将商业航天、高分子材料、北斗应用、低空经济、氢能装备等新兴产业纳入专利导航计划。通过分析产业链的技术薄弱环节,精准布局专利链,助力产学研融合,促进上中下游各类经营主体配套发展。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开展重大创新知识产权行动,培育高价值发明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增长12%以上。指导创新主体通过专利快速预审提高质量与效率,新增预审备案主体100家以上,让更多株洲创新成果更快地走向广阔市场。
实施商标品牌工程。优化商标和地理标志管理,培育知名特色品牌,有效商标注册量增长10%。开展“一县一品”行动,加强地理标志注册、管理和保护,建立以地理标志为主导的区域品牌培育库。
构建全方服务与保护体系。一方面,继续做好“走千企、问需求、解难题”惠企对接活动,进行精准企业服务,无事不扰、有求必应,解决权利人知识产权问题和难题。另一方面,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等部门的联动协作,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推进长株潭、浏醴上万等知识产权保护区域合作。
从专利数量到转化效能,从保护力度到服务深度,从服务创新到品牌培育,当每一项创新成果都能得到尊重,每一份智力付出都能获得回报,这座工业城市的创新基因,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动能。
通讯员 | 何应军 朱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