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科普】无抗鸡蛋VS普通鸡蛋:安全与营养的真相
在营养学界,鸡蛋素有“全营养食品”的美誉。因其营养丰富且来源广泛,鸡蛋成为大众日常饮食中重要的食材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强对农业生产中抗生素使用的规范管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无抗鸡蛋”逐渐进入市场并受到关注。不少消费者认为,尽管价格略高,但贴上“无抗”标签的鸡蛋更加安全、健康。 那么,鸡蛋究竟需满足哪些要求才能上市销售?什么样的鸡蛋才能被称为“无抗鸡蛋”? 一、鸡蛋上市销售的基本要求 所有上市销售的鸡蛋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蛋与蛋制品》的规定。该标准对鸡蛋的原料来源、感官特性、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微生物指标等都作出了严格限制。在兽药残留方面,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及相关国家公告的要求。 二、“无抗鸡蛋”该如何定义 从字面理解,“无抗鸡蛋”应指无抗生素残留的鸡蛋。然而,目前我国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无抗鸡蛋”作出统一定义与规范。目前市面上的“无抗鸡蛋”大致可分为“全程无抗”和“结果无抗”两类: “全程无抗”:强调蛋鸡从育雏期到淘汰的整个养殖周期(包括疾病防治、日常饲养)均不使用抗生素,需依赖生物防控(如接种疫苗、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健康)、环境优化(如恒温恒湿、高密度通风)、营养强化(如添加功能性饲料原料提升免疫力)等技术,对养殖设施、技术水平要求极高,实际操作难度大且成本较高; “结果无抗”:指最终售卖的鸡蛋经检测,未检出国家禁用抗生素或允许使用的抗生素残留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这类鸡蛋可能在养殖过程中因蛋鸡生病短期使用过抗生素,但通过严格执行“休药期”,确保鸡蛋中无残留。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企业宣称的无抗鸡蛋,多是指“结果无抗”,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全程无抗”,但也是减少滥用药品,提高食品安全的进步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各类标准虽然对无抗的界定不同,但均提及不能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抗微生物药物对蛋鸡进行预防性投药。 三、无抗鸡蛋VS普通鸡蛋 从安全角度看,真正的“全程无抗”鸡蛋确实标准更严格;而普通鸡蛋只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就能合法上市,也属安全产品。 在营养方面,无抗鸡蛋与普通鸡蛋并无显著差异。鸡蛋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含量主要受鸡的品种、饲料配比、养殖方式及环境等因素影响,与是否使用抗生素无直接关联。消费者关注的“鸡蛋腥味”“蛋黄颜色”,也与“无抗”无关,而是由饲料决定。若饲料中含有菜籽粕、菜籽油、鱼粉或氯化胆碱时,食用此饲料的鸡产生的腥味物质就较多,生产的鸡蛋腥味也就较重。通过品种选择及饲料调配,就可控制鸡蛋是否有腥味。蛋黄颜色深浅则由饲料中脂溶性色素含量多少决定,这类色素主要是类胡萝卜素,最常见的就是叶黄素。如果在饲料中添加了较多的叶黄素、玉米黄素或β-胡萝卜素,鸡蛋黄的颜色就会相对较深。 对消费者而言,相比于盲目追求“无抗”,更应理性看待兽药使用。所有兽药在批准上市前均需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价,国家标准中所规定的兽药残留限量正是基于这些评价结果制定,只要不超标,即可认为安全。 四、鸡蛋的选购与保存 (一)选择正规渠道 连锁便利店、品牌鸡蛋专卖店多依托固定合作的规模化养殖基地,鸡蛋包装上会清晰标注产蛋日期、保质期、生产批次及溯源信息,方便消费者追踪来源;即便是线上购买,选择品牌官方旗舰店或正规生鲜平台,也能通过完善的仓储配送体系,确保鸡蛋从产地到餐桌的新鲜度与安全性。相比之下,流动摊贩或无标识的散装蛋,不仅缺乏明确的来源信息与质量检测保障,还可能因储存不当、运输环境恶劣等问题,增加微生物污染或变质的风险。 (二)辨别新鲜度 除了最直观的购买近期生产的鸡蛋,还可以通过轻轻摇晃鸡蛋来辨别,若无晃动声则较为新鲜。同时还要检查蛋壳是否清洁、无裂缝,破损蛋易受微生物污染。 (三)科学存放 鸡蛋如果不是马上吃完,长时间保存要注意三点:一是建议放冰箱冷藏,能尽可能延长保质期;二是千万不要水洗,蛋壳表面有层保护膜,水洗会破坏它,容易进细菌;三是要“大头朝上、小头朝下”放置,因为大头有气室,这样能避免蛋黄贴壳。 (四)理性看待“土鸡蛋”“柴鸡蛋” 切勿迷信“土鸡蛋”“柴鸡蛋”,这类产品多数为营销概念,与普通鸡蛋营养差异不大,且散养环境可能存在更高的兽药使用风险。 (五)根据经济情况选择 无抗鸡蛋价格通常更高,消费者可依据自身需求与经济条件决策,不必盲目追求“无抗”,符合国标的普通鸡蛋同样安全且营养。吃得安心、吃得划算,才是最好的选择! 综上所述,无抗鸡蛋的出现反映了市场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升,但其定义与认证仍待进一步规范。消费者应掌握基本辨别知识,理性选择,才能买得放心、吃得健康。(供稿:省质检院 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