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科普】“妖言惑甜”科学话水果之——增甜
“西瓜甜不甜?”“橙子酸吗?”水果店里像这样的灵魂拷问每天都在上演。曾几何时,消费者们总是抱怨买的水果太酸,甜度不够,可当麒麟西瓜切开流糖水、阳光玫瑰葡萄甜到烧嗓子,新的焦虑又冒出来了:“这么甜正常吗?”社交媒体上,关于水果“甜蜜困扰”的话题,一直在轮番上演。 一条又一条这类未经证实的“内幕”“真相”,让消费者在选购水果时,总是陷入选择困难症,也给水果的种植、销售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但这些说法真的科学吗?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聊关于水果甜度的那些谣言与真相。 一、水果太甜的各类传言 (一)注射和浸泡甜蜜素 传言:种植户会通过对瓜果注射甜蜜素的方式,来增加甜度,经销商则会用甜蜜素溶液浸泡的方式来给水果增甜。 真相:既有谣言,也有事实。 先说谣言部分,给西瓜打针的谣言一直在流传,每年一到夏天就会被人重新翻出来。首先,注入的液体很难被西瓜吸收,最多仅是扩散到一部分区域;其次,打针会留下针孔,非常容易分辨,而且也容易进入细菌,加速西瓜腐败。知名科普自媒体“谣言粉碎机”曾做过给西瓜打甜蜜素的试验,打过针的西瓜很快就腐烂变质了。 说完谣言,再来说说事实。传言真的只是子虚乌有吗?很遗憾,的确有些品类的水果出现过违法增甜的情况,杨梅、桑椹、冬枣、甜橄榄都有浸泡甜味剂的黑历史,这也是产生这个传言的缘故。 (二)喷洒“增甜剂” 传言:2018年央视报道香瓜被喷“增甜剂”,整个东北的香瓜价格也直线下降,瓜农损失惨重。 真相:原报道被扭曲理解,传言的说法存疑。央视的确有这个报道,题名为《香瓜被喷“增甜剂”?检测机构:无法进行相关检测》,其实结论是:违规农药在农民生产活动中被滥用,想呼吁有关部门加以整治。“对于增甜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会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截至记者发稿也没有从权威部门得到解释。” 农业生产上,能让作物长得更好、水果变得更甜的所谓“甜蜜素”“增甜剂”,实际上可能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是喷在作物表面的叶面肥。例如某电商平台销售的“增甜剂”,看介绍就能知道确实就属于此类情况。 (三)喷洒“脱酸剂” 传言:现在种植的砂糖橘是打了一种农药叫“脱酸剂”,含有大量铅、砷等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真相:正式揭露此类非法情况的报道只找到一份,说明这个情况的确有,但可能并没有传言说的那么普遍。 该传言早已有之,先说说“脱酸剂”。这是一种可能含有砷酸盐,化学成分无定论的试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柠檬酸合成,从而降低果实酸性,同时还能促进果实提早成熟。这种操作并没有增加果实甜度,只是由于酸度被降低,所以“糖酸比”会增高,实际口感不会多出色。 再就是部分农药化肥生产企业为博取眼球,蓄意制造商业词汇,进一步加剧了该类传言的盛行。 (四)“催熟剂”增甜 传言:市场上销售的水果很多是催熟水果,催熟果蔬会导致孩子性早熟。 真相:“催熟剂”即乙烯利,属于植物激素,顾名思义只作用于植物体,更不可能引起性早熟。 自然成熟的水果本身就会产生乙烯,催熟增甜效果有限,反而会导致在味道、口感和香气上不如自然成熟的水果。所以催熟主要用于两方面,一是需要长途运输、容易变质的水果,比如香蕉、芒果、猕猴桃等;二是一些反季节水果,需要通过调节使果实提前成熟。乙烯利可溶解在水中,如果实在担心有残留,多用清水冲洗即可。 二、水果为什么越来越甜了? (一)育种技术突破 改良品种,是水果变甜最根本也是最常见的路子。具体的原理是,挑出带有“甜”的基因,让这部分“甜”基因多发挥作用,然后让“酸”的基因少干涉。确保这种多甜少酸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稳定了之后,新的水果品种就诞生了,比如阳光玫瑰葡萄。 (二)精细种植管理 通过树形修剪、反光膜铺设等方式确保果树光照合成更多糖分;精准配比钾肥并增施腐熟有机肥、严格控氮以激活蔗糖合成酶活性并引导养分向果实集中;生长期利用滴灌系统控制土壤湿度,成熟期降低水分以浓缩细胞液提升糖分浓度;借助温室通风或露天覆草技术使昼夜温差扩大以促进光合产物积累并抑制夜间呼吸消耗;通过疏花疏果及调整果实位置优化光照效率;在合规范围内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并结合糖度仪动态监测,确定最佳采收期以保障糖分高效合成与稳定积累。这些系统性措施,显著提升了水果的糖分含量与糖酸比,实现了从“靠天收”到“精准甜”的品质跃升。 (三)现代物流助攻 产地冷链集配中心、防震包装技术、航空冷链、高铁冷链专线、海运冷柜规模化应用,这一个个科技加持的物流技术,都成为了普及甜水果的坚强后盾。不论是新疆哈密瓜、泰国金枕榴莲,还是智利车厘子,都能高效、安全、经济地直达消费者手中。 (四)市场自然选择 水果市场什么好卖,果农就种什么,科研人员就研究什么。更甜的水果更好赚钱,消费者买水果时普遍偏爱“甜口”,种植户会优先保留高甜植株、淘汰酸涩品种,形成“越甜越受欢迎、越受欢迎越种甜”的良性循环。 三、如何选购既甜又安全的水果? (一)适时而食,不时不食 “按季节吃果”的传统,不仅是老祖宗留下的生活智慧,更契合现代营养学、生态学的科学逻辑。对于提前上市的水果要保持警惕,尤其是柑橘类。另一方面,从经济角度考虑,应季水果产量大,价格往往“腰斩”反季果,安全、好吃、还便宜,何乐而不为呢? (二)正规渠道购买 尽量选择在正规商超、品牌水果店或有资质的电商平台购买水果,如果是杨梅、桑椹、冬枣这类担心出现问题的“敏感水果”,更要避免在流动摊贩或无保障的小摊购买。小摊小贩通常缺乏产地溯源、农残检测和规范存储条件,选购时需谨慎。 (三)选购时“一看、二闻、三摸、四比、五尝” 1.看外观。自然成熟的水果果实饱满、色泽自然均匀,果柄或果蒂新鲜翠绿、无干枯脱落。 2.闻气味。贴近果实可闻到清新自然果香,若带有刺鼻异味、酒精味或化学药剂气息,可能为人工处理或变质。 3.摸质地。根据品种判断成熟度——苹果、梨等质地较硬的水果,稍带弹性时甜度较高;桃子、牛油果等软质水果,轻按有轻微凹陷感时口感最佳。 4.比重量。同等大小规格果实选更沉手的,越重代表汁水越多越新鲜。时令果品如果本地也有,就优先选购本地货源,以避免外地果品长途运输导致的水分丧失问题。 5.尝口感。自然成熟的水果内外甜度协调,甜酸比适中,若出现“皮甜肉淡”“甜到发苦”或果肉软烂、泛酸、发涩、有怪味,务必停止食用。 (四)果切购买需谨慎 市场监管工作人员曾发现部分水果店的新鲜果切中非法添加明矾和甜蜜素,据说是为了保持水果的新鲜和脆甜的口感。不过这类情况并不多见,不用过于焦虑。如果消费者确实想图方便省事,可以现场购买所需的水果,再交由商家洗切,或者在销量大的正规超市、连锁店购买果切成品。 四、我们需要更甜的水果吗? 其实甜度只是水果品质众多指标中的一个而已,并非唯一发展方向,最终目标还是要让水果有“水果味”。在“变甜”和“有香气”上,后者难度更大。 好在现代育种技术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科学家和消费者的多元化追求并非背道而驰,只是优先顺序不同,有时会有点不同步。不过真到了能吃上又甜又香的水果的那一天,消费者是不是又会担忧水果加了香精呢?监管和科普同样任重道远,两者缺一不可。(供稿:省质检院 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