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2019:首次曝光国际漫游费中隐藏的“空中服务费”

发布时间:2025-11-03 15:23 信息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回顾

几年前,在通信消费领域,流量计费问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其收费不明、规则欠缺合理性等问题备受诟病。而湖南省常德市消费者邓先生的一次遭遇,首次暴露出通信行业在国际漫游费中隐藏的“空中服务费”。

2019年3月21日,邓先生从湖南长沙起飞,经新加坡转机前往南非旅游。为了保持手机在国外畅通,出行前,邓先生到中国电信常德分公司营业厅,确认已开通国际语音数据漫游,并得到短信回复确认:“新加坡和南非的数据流量资费标准为1元/ MB,当天满25元后费用封顶,继续使用流量不另收费。”

然而,3月22日,邓先生乘坐的国际航班刚在南非落地便收到短信提示,其流量国际漫游费用已达到1011.03元。邓先生表示,其间他只是于3月21日在新加坡转机时接听过几分钟电话,在新加坡机场候机时上过网,但使用的流量并不多。

回国后,邓先生立即来到中国电信营业厅,询问产生大额流量费的原因。工作人员查询后告知,其于3月21日使用流量221.63MB,费用合计25元,并无大额流量费用;3月22日使用流量166.21MB,费用合计1038.79元,其中,3月22日凌晨产生了近100MB流量,费用合计1011.03元。而这笔大额流量费的产生时间正是飞机在空中飞行期间。

据邓先生回忆,夜间飞行期间,其手机确实是处于打开状态,但并未使用。

邓先生3月的话费清单显示,其当月“国际漫游费”为1170.93元。其中,3月22日凌晨乘机期间几笔大额流量费用合计为1011.03元。邓先生认为,根据此前告知的计费规则,流量费应遵循“每日25元封顶”的标准,但后续账单中却在乘机期间新增1000余元流量费,他对该笔费用的合理性及规则执行一致性提出疑问。面对邓先生的疑问,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并未给出合理解释,只是表示流量费用由计费系统自动生成,不会出错。

在邓先生数次质疑后,中国电信方面才告知,其于3月22日凌晨产生的1011.03元的大额流量费,是他在飞机上使用手机所产生的“空中服务费”。邓先生表示,他对相关费用的理解基于“国际漫游费每日25元封顶”,且实际话费清单中标注的收费项目也为国际漫游费。出国前去中国电信公司办理国际漫游业务时,工作人员并未告知有“空中服务费”,且夜间飞行期间他仅开机,未使用其他功能。

随后,邓先生就1011.03元的“空中服务费”向中国电信公司提出“退 一赔三”的诉求。

影响

自2018年7月1日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已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和流量漫游费,但在港澳台地区或国外使用数据流量服务时,仍按国际漫游标准计费。为优化用户国际漫游体验,三大运营商也推出了一些优惠措施。以中国电信为例,邓先生此前咨询了解到,新加坡和南非的数据流量资费标准为1元/MB,当天满25元后费用封顶,继续使用流量不另收费。然而,邓先生却遭遇了不明就里的天价“空中服务费”。

据了解,为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中国电信近几年推出了空中通信服务,该种方式是中国电信与签约国际航空公司合作,通过卫星通信方式满足客户特定场景下的通信需求(通话及上网),即空中服务。空中服务的收费标准是0.01元/KB,即10.24元/ MB。

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宽,通信企业为满足差异化需求推出空中通信服务本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尊重消费者的权利,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而邓先生在未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接受相关服务,中国电信公司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接到投诉线索后,记者深入实地采访,于2019年5月30在《中国消费者报》头版以《国际航班无线通信收费标准未充分告知千元“空中服务费”从天而降》为题予以客观公正披露。文章见报后,引起了中国电信公司方面的高度重视,一是向邓先生表示歉意,二是退回了此前收取的“空中服务费”,三是给予了邓先生适当经济补偿,邓先生表示满意。

该报道对广大经营者来说,既是一次普法宣传,又是一次舆论监督,在经营过程中,要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要求,充分尊重消费者的权利,切实履行经营者的义务。对消费者来说,是一次消费教育课,第一次让消费者知晓了什么是“空中服务费”,消费者可根据自身需求作出选择。 (本报记者余知都整理)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