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质量强市的“株洲样本”
——株洲市探索质量强市新路径纪实

发布时间:2020-09-04 08:59 信息来源:湖南日报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株洲市两项工作上榜: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进质量工作方面成效突出获得点赞。至此,株洲市连续58项工作获得国务院表扬激励。

同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例行吹风会上,株洲市再次获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唐军在会上评价,株洲市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成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成功典型。

紧随其后,湖南省质量强省领导小组通报省政府对地级以上市政府2019年度质量工作考核情况,株洲市位列A级第一名,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动力株洲,质量先行。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洞悉质量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将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高擎质量发展大旗,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改革质量供给体系、完善质量促进机制、夯实质量基础设施、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探索了质量强市的新路径,跑出了经济发展的新速度。


质量强市,重塑工业“骨骼”

经济新常态下,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质量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质量提升路上,株洲不懈追求。

201912月初,北京的气温已近零度,一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验收的答辩会现场,气氛热烈。

株洲高新区轨道交通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项目参加此次验收答辩。专家经过严苛评审后一致认为,株洲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项目工作扎实,成效显著,有效地促进了企业集群发展,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最终,该项目以全国最高分通过验收。

标准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利器”,标准化战略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20199月,由中车株机研制的中国出口欧盟的首列高速动车组“天狼星号”,正是依托坚实的标准化建设,才完成TSI(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等相关认证试验上线运行,获得国际广泛认可。

事实上,株洲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工作的背后,深藏着工业重镇重塑工业“骨骼”的梦想。

2016年,清水塘老工业区启动搬迁改造后,株洲市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有着60余年深厚积淀的老工业城市将向何处?株洲市战略性地提出加快建设株洲·中国动力谷,全面构建“3+5+2”现代产业体系,即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谋求城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塘”一“谷”,退进之间,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思路清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质量发展新理念,聚焦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水平,聚焦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聚焦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

市长阳卫国经过走访调研后认为,必须坚持把创新作为培育老工业基地内生动力的主要着力点,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质量强市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株洲市委、市政府成立高规格的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将质量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在全省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相继制定了《株洲市质量发展实施规划(2016-2020年)》《株洲市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市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提出, 2020年株洲市主导产业和产品质量整体素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和带动能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建成“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从高能耗、高污染的“旧双高”转向高技术、高质量的“新双高”,这条路越走越清晰。

近年来,株洲市以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为突破口,累计关停企业近2000家,基础化工、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全部退出。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株洲借力强健城市工业“骨骼”。

在中国动力谷“3+5+2”现代产业体系中,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历史最为悠久,产业体系最为完备,被首先寄予厚望。

株洲市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建设,助推株洲轨道产业集群企业发展。集群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共主导、参与制修订和在编、在研国际标准48项,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51项,行业标准34项,团体标准38项。株洲还花大力气创建了国家唯一的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等。

目前,株洲已形成全球最完备的轨道交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标准制修订、检验检测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成为中国高端制造走出国门的“金名片”。

近年来,株洲在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全力推进“标准化+”行动,以标准引领发展,挺起了株洲蝶变的硬脊梁。

今天,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腾空的土地上,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而在对岸,具有株洲特色的“3+5+2”现代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2019年,“3+5+2”产业产值达2350亿元,轨道交通、航空、汽车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增长36.5%,新材料、电子信息、玻璃等产业快速成长,全市产业迈上价值链中高端,中国动力谷正散发出强劲的动能。

2018年,株洲市以全国最高分通过了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预验收。株洲高质量发展评价位居全省前茅。

质量先行,铸就城市精神

今年5月底,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揭晓,中车株洲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冯江华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冯江华从事电气传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研究工作30年,致力于列车牵引系统集成和平台产品工程化研究,参与建立了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高速、重载牵引控制技术、标准和产品体系。

距离冯江华所在的中车株洲所2公里外,中车株洲电机动车组装班正在抓紧新一批动车组的电机组装。过去10多年来,这个班组累计组装交付了2.6万余台动车牵引电机,实现产品质量零缺陷。20195月,该班组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

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在株洲走访,无论是企业高层,还是一线工人,都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株洲人民薪火相传的“火车头精神”。

“火车头精神”,株洲的城市精神。10年之前,株洲市曾就“城市精神”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最终,这个被誉为“火车拖来的城市”将“火车头精神”定为城市精神表述语,寓意“奋勇争先、一往无前”。

在“火车头精神”引领下,株洲市敢为人先、科学谋划、精准施策,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国内首条8英寸IGBT生产线建成投产;全球首列智轨下线;株洲首个千亿产业集群形成……一系列“第一”陆续在株洲诞生。

以质取胜,以量谋变,走质量强市之路,株洲市步履坚定。

2019131日,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完成职能整合,正式挂牌成立。新气象新作为,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响亮地提出,以“动力株洲,质量先行”的城市质量精神为引领,“在全国有影响当先进,在全省有地位当标杆,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有作为当先锋”,真抓实干,创新作为,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动力株洲,质量先行”城市质量精神由株洲市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而来,体现了株洲产业、文化特色,延展丰富了株洲城市精神“火车头精神”。

质量先行的精神火种一旦点燃便呈燎原之势。

株洲曾诞生过新中国工业史上290余项第一,深知质量工作的重要性。质量工作连年写入株洲市委全会报告和市政府工作报告,质量考核纳入了市委、市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

株洲市统筹组织开展质量强市、质量考核、质量提升工作,分行业、分领域全面开展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提升行动。近3年累计开展烟花鞭炮、硬质合金、陶瓷、餐饮、建筑工程等专项提升行动30多项,从技术能力、人才引进、质量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陶瓷产业成功获批全国第三批陶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创建了首个国家级出口日用陶瓷和电力电瓷质量安全示范区,质量抽查合格率从80%提升到95%

为提升行业话语权,株洲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引进7个国家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个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涵盖轨道交通、汽车制造、橡胶制品、数控刀具、硬质合金、冶炼等方面。历年来,株洲企业共主导和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13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496项。

为提升产品检测水平,株洲市利用产业优势,获批、建成全国唯一法定授权的轨道交通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引进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赛宝实验室。目前,株洲市已建成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88个,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3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7个,市级检验检测机构98个。

质量认证是企业跨地域发展、进军国际市场的敲门砖。株洲市采取财政奖补方式,设立企业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专项奖励基金500万元,持续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截至201911月,累计安排奖补资金110万元,激励38家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其他认证。

高质量发展,动力谷澎湃。世界首列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行,全球首条智轨营运线正式运行,全球首个生物医药多肽库、世界最大尺寸超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问世……

即便是今年疫情期间,好消息也不断从株洲传出。由中车株电提供核心动力装备的我国出口欧洲最大直径盾构机“胜利号”在莫斯科投入使用;株洲时代新材研制的国内最长纯玻纤叶片下线;中车时代电动生产的新型旅游客车“梦巴克”始发沙特……

“株洲元素”源源不断地走向全球,踏上世界领先“新征途”,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中车时代电气获得中西部制造业唯一的中国质量奖。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方光华在一次采访中说:“我们只做高端的、尖端的产业,而且要形成核心的竞争力,一定要做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首选供应商,要争第一。”

攻坚克难,勇争第一,这是株洲的质量精神,也是株洲的火车头精神。

质量惠民,提升幸福指数

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质量工作不仅富强经济,更造福于民。

近一年多来,因为一场厕所革命,株洲迎来高光时刻,不断被中央、省级媒体报道,甚至受到外媒关注。

漫步神农福地,能看到一座座具有新中式风格、被称作“建宁驿站”的公厕。建宁驿站集城管办公休憩、市民如厕小憩于一体,配有三大新风系统,提供24小时热水、称重、无线网络等八大贴心服务,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公厕的印象。

小厕所,大民生。每一座建宁驿站,都有建设标准。为了让市民有更好的体验感,建宁驿站从选址、设计、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一套严苛的标准。

建宁驿站已成为株洲高质量发展惠及民生的一张“新名片”,各省市纷纷组团前来考察。日前,建宁驿站通过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标准化试点,株洲公厕模式正在输出,造福更多百姓。

近年来,株洲始终把百姓的需求放在心上,坚持民生至上、质量惠民,大力实施“民生100”工程,民生领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过75%,以高质量发展带给市民高质量的生活。株洲市市场监管局坚持全面发展,提升质量工作整体协同力,在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上下功夫。

消费更安全。株洲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4%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药品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近三年来,株洲市没有发生过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以及工程、服务等领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环境更优越。湘江风光带、神农城、万丰湖一大批重大民生项目,让市民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湘江株洲段水质也从Ⅲ类上升到Ⅱ类,城市水厂水质达标率100%,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76.7%

居住更放心。全市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地方公路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水利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新建民用建筑实施节能设计标准率、城市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

生活更便利。目前,株洲市基本完成新建建宁驿站200座,改造老旧公厕200座,开放单位厕所200座的工作任务;建成了公交示范城市,开展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行动。

……

动能转换,城市涅槃焕异彩;质量强市,产业升级添动力。

时至9月,硕果满枝。广袤的株洲大地上,一列以动力产业为牵引、17条新兴优势产业链为车组、以质量先行为内核的经济列车,正牵引这座动力之都高速奔向更辽阔的远方!(文/李伟锋李永亮刘再武


相关附件:
关联文章: